`
ihuashao
  • 浏览: 4544889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济南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懒惰者的阅读、写作与偶像崇拜

阅读更多

懒惰者的阅读、写作与偶像崇拜

熊节

  用“懒惰者”的称谓,我想指代的是怎样一个人群?我的同行——程序员们——大抵知道,Perl语言的发明人Larry Wall曾经列举过程序员的三大美德:傲慢、急躁,以及懒惰(hubris,impatience and laziness)。是的,我想说的就是我自己,一个恰好具备了懒惰之美德的程序员,以及其他一些同样懒惰的程序员们的微妙心情。

  当阅读的方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时,我们手捧着翻译或者原文的纸质书本,至多是在电脑屏幕上打开它们的电子拷贝,体验着自谷登堡以降一直星汉璀璨的铅字的魔力。当“观点”的载体——书稿——经过作者和编辑有意无意的滤波转换得以付梓,并制造出成千上万的拷贝,用麦克卢汉的话来说,个人化的“感官”被成功地从“观点”中分离。在那个时代,阅读品的作者们是权威(或者不那么成功的权威)。受到读者喜爱乃至崇拜的,是更为权威的作者,或许大胡子也有助于建立权威的形象——那时我崇拜的偶像是Martin Fowler和Bjarne Stroustrup,两位都有足够的权威地位和胡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为曾经被热炒的“推技术”的副产品的RSS突然之间风靡了整个……呃,大半个网络世界,尤其是技术性的网站。最懒惰的程序员们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不再是打开N个浏览器窗口逐一扫描自己关心的技术网站,而是点击newzcrawler的图标,然后为自己泡一杯咖啡。有趣的是,“crawler”除了是“爬虫”之外,也是“懒汉”——“新闻爬虫”和“懒惰者的新闻”,你更喜欢哪一个?

  当我们的目光被滋味鲜美(更重要的是,合我们口味)的内容之肉完全吸引时,一个新面孔的窃贼顺利地进入了我们的宅邸。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大多数weblog只是Blogger API和MetaWeb log API过于草率的实现版本。但是,就是这些匆忙得来不及完整实现一组XML-RPC接口的站点,和一群匆忙得来不及梳理自己思路的毛头小伙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新技术的言论阵地。这里的领风骚者,就有我的新偶像——Rickard Oberg。

  公正说,技术神童Oberg并不是一个天生的煽动者。张贴在FreeRoller的照片上,他深邃的双眼像北海一般平静冷漠,紧抿的唇还带着大男孩的矜持。但是,在以weblog为载体的J2EE社群,Oberg的言论总是争论的中心——毋宁说,他本人就是争论的起源。就在三个月前,Oberg的目光聚焦到一个名为PicoContainer的开源项目,在他的weblog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文字盛赞这个“小”东西和它的设计思想。与技术文章(更不用说技术书籍)不同,weblog的写作方式总是显得散漫而率性,于是那篇题为“Why IoC”的weblog引来了众多的怀疑和争吵。看着这些J2EE的顶级专家们各抒己见争得不可开交,这样的阅读体验绝不逊色于任何一篇精心雕琢的文章——而且能从中学到的东西也绝不比后者更少。

  8月一个闷热的夜晚,当我逐一浏览这些争吵时,我突然发现自己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一项新鲜的技术,我已经失去了等待Java World推出文章的耐性,更愿意看看Rickard Oberg、Jon Tirsen……们在说些什么。其实,我们真的需要JavaWorld或者OnJava的长篇大论和不厌其详的铺垫吗?很多时候,一个内行人的只言片语已经足以解答萦绕心头的疑惑。和weblog比起来,传统的书籍更像是一种知识的打包销售,精美包装里的大多数内容可能是你并不需要的。而且,即便是躺在床上,读书也总让我觉得是在听老师讲课——Wrox的Expert One-to-One丛书或许是比较亲切的老师?有些时候,我更喜欢家常闲聊般慵懒的交流,就像weblog。

  受着横行的weblog风潮影响,一些不那么时髦(可能也不那么懒惰)的技术作家们也开始拥有了自己的weblog,这里的名字或许是你更加耳熟能详的:Bruce Eckel、Martin Fowler、Robert Martin……可惜,多年来撰写技术书籍和文章的习惯使他们总想对自己键盘下流出的每个单词做一番修饰,而且(更重要的是)似乎总在追求“言之有物”(如果不是“文以载道”的话)。结果,他们的weblog要么与从前的短文毫无二致,要么甚至同时丧失了技术的深度和可读性。如果你有兴趣订阅Martin Fowler的weblog(他自己称其为“bliki”),相信你会同意我的观点。所以,顺理成章地,大胡子和得体的谈吐不再是我选择偶像的标准,Oberg冷峻帅气的外表和锋芒毕露的言论使我对他深深崇拜——自然,还有他极度敏锐的技术嗅觉。

  很开心地,我发现国内的一些同行也开始不再只是焦急等待老师来上课,他们开始在自己的weblog写下自己对技术的感悟。相比之下,这大概是最适合我们这群懒惰者的写作方式了吧?没有内容或形式上的要求,没有旁人强加的限制,更像是喁喁独语或者秉烛夜话。不过,我也看到一个以“Blog”为名的网站汇集了一批对技术一窍不通的“IT名记”发表长篇大论。对于一个连RSS feed都不提供的网站,不知他们的“Blog”之名从何而来?这或许算得上新技术浪潮下的又一个唯名论问题吧。

(本文首发于《中华读书报》9月24日号)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