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huashao
  • 浏览: 4545365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济南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什么是截拳道(莲达.李)

阅读更多

▲什么是截拳道(莲达.李)


  李小龍用這句話開始了他那篇發表在1971年9月號《黑帶》雜誌的題目為《Liberate Yourself From Classic Karate》(《從傳統武術中解放你自己》)的意味深長文章。在小龍去世二十三年後的今天,看來是頗有必要再一次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這些年來,我不斷聽到截拳道世界中的爭論與混淆之言。小龍早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時的高級助教木村武元曾多次對我說,現在是需要做些事情的時候了,以確保李小龍的截拳道不致於在小龍的第一代門徒全部去世後失傳。


痛苦的起因

  在小龍的墓碑上刻著:“截拳道創始人”,我真誠地希望有一天小龍的徒孫輩們讀到這碑文時,會知道他們的師祖是一位有著多麼非凡創造力的天才。我為目前所讀到和聽到的關於什麼是“截拳道”這個名稱涵義的眾多片面解釋與論點感到痛苦。小龍曾說過:“一旦有人妄稱截拳道是什麼,或是與這個與那個又有所不同,那麼,不妨就讓截拳道這三個字永遠消失罷!消除掉這虛有的名稱,只讓它的實質存在罷!截拳道只是個名稱罷了!”我一直對小龍這解釋抱有崇高的敬意。有時我想:是的,讓它消失罷,小龍會更願意這樣,而不願讓人把這名稱用到一套有限的單純模仿他打鬥動作的技巧上,或是一些以任何武技和實用主義哲學教條折衷而成的大雜燴上,或是以上三者的混合體上。那麼顯然,截拳道可以意味一切或什麼也意味不到。或許,“截拳道”這個名稱很久以前便應該消失了,但是現在,在小龍逝世二十三年後的今天,這一名稱卻被越來越廣泛地與李小龍失傳的武術聯系在一起。現在是該再一次將手指指向月亮,看看它能否讓截拳道之光華通過的時候了。記住,像小龍說過的那樣:“手指的作用在於由它指向那照亮手指與周圍一切的光茫源頭。”為了研究這天空的美景,就有必要讓那些小龍的摯友與嫡傳門徒團結在一起來探究截拳道的含義與指導方針。

  1996年1月10日至11日,13位小龍最傑出的原始嫡傳門徒,包括小龍當年開館授武的兩大助教木村武元與伊魯山度、三名第二代弟子、我的女兒香凝和我,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舉行了會議。這次會議制定了一系列對於永保李小龍的武術遺產具有重大意義的決定。

原始派與概念派之爭

  我們的討論變成傳媒中熱門的話題,當時爭論最多的是兩種表面上似乎背馳的觀點,那就是把截拳道分為“原始的”和“概念的”兩派。概念派指責另一派盲目自大,只是單純模仿小龍的動作而無視他關於不斷提高與改進現有武技以適應時代與環境發展的遺訓。而原始派則斷言,概念派是建立在一套為適應發展而不斷改變的理論基礎之上,而這種做法將導致截拳道原始之根最終消失。

  我們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就會認識到,就像陰陽標誌特徵:陰中帶陽,陽中帶陰,互為對方中包含要素,小龍當年傳授的原始內容,是包含了上述兩派中所共有的獨立探究事物本源的概念:“學武之道,絕非是單純的模仿,亦非知識的簡單積累與混合。學武之道,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一個永無終止的過程。在截拳道中,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那些為我們所忽略而遺忘在背後的事物本源過程。顯而易見,世上存在著一個由李小龍親自創立並傳授的“未經混合”的武技與哲學體系;截拳道之要素並非一件單一事物,而是一個最大限度發展自我的獨特進程。因此結論是:“原始派”和“概念派”兩種截拳道學說所教授的知識並無真正不同,“原始派”和“概念派”的稱謂是無意義的,應早日消除,兩派應團結一致。但問題仍然存在,不管怎樣,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截拳道之名意味著不同的含義。所以我們要盡力澄清。

  與會者討論認為:目前世界各地出現了不少以傳授一些被稱作“截拳道”的東西為學校招牌,其傳授者只有一點點有限截拳道知識或根本不懂截拳道為何物。這些學校盜用“截拳道”之名,或僅僅依靠一些目前已非常流行的截拳道書藉來教授學生。這種做法已在公眾中導致對“截拳道”認識上有著極大的混亂,特別是對那些真心希望獲得正宗截拳道傳授的愛好者造成了很大損害。因此,我們開始便一致決定採用“振藩截拳道”之名來稱謂李小龍的真正武道藝術,期待將李小龍用畢生心血創立和傳授的武技與哲學同其他一切冒牌的“截拳道””區別開來。

振藩的復興

  我們選擇“振藩截拳道”這個名稱是頗具深義的。首先,“振藩”是小龍的中文本名。“振藩”二字在中文裡的意思是“喚醒和震撼外邦”,小龍用的偉大中國文化照亮世界各族人民們的心靈。再者,小龍當年在西雅圖開辦為他生平的第一間正式武館時,便是命名為“振藩國術館”,由此可見“振藩”這個名稱的重大歷史意義。小龍的首位助教、嫡傳高足木村武元,至今仍以“振藩國術”之名向學生傳授小龍早年所傳的武藝,因為這個名稱是小龍當年在西雅圖生活期間親自制定的;伊魯山度也在教授小龍當年學校全部課程包括“振藩國術”在內。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振藩”之名方得以保留至今。

  我女兒李香凝在會上建議將真正由她父親創立的武術命“振藩截拳道”,這一提案受到與會者的一致贊許並即時通過。應請注意的是,在“振藩國術”與“截拳道”之間並沒有一道十分明顯的分界線,因為小龍的武術進程是一個連續不斷、前後關聯、密不可分的過程。經過一段長時間討論,前來西雅圖與會者一致決定:“振藩截拳道”將被用作我們成立的非牟利團體的正式名稱,從而使這個名稱得到法律的保護與承認,並使後代獲益。

  在這裡,我們又想起了小龍在1971年所寫的文章中的一段話:“我們可以假設,很久以前,有位武術家發現了部分真理。在他活著的時候,他拒絕將這些尚不完善的發現加以歸納總結……但當他過世以後,他的學生們把他的設想、他的基本原理、他的喜好和他的理論當做一種教條來遵從……當屬於一個人天性中的流動直覺被後人固定為一種模式,成為一種混合的知識……如果這樣做,忠心的追隨者所建成的不是一座知識的聖殿,而是一座被他們所埋葬的創立者智慧墳墓。”當然,我們成立這個組織,不會用規章制度和強硬命令去阻礙熱愛截拳道的人們追求個人解放的熱潮。

  但組織有不同類型,其中有一類組織賦予自己一種職權,培養人盲從,目的是想使組織長久存在。這倒像小龍在批評“模式”的時候所說的那樣:“所謂”模式永遠不會被視作真理,因為它那僵化的規則與原理是不准被人違背。對於活生生的人來說,發揮個人的特長與創造力,永遠比盲從那些僵化的模式更具重要性”。

突破束縛 獲得自由

  小龍非常清楚,他所創造的打鬥方式並非任何一種“模式”,他傳授給學生這些知識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突破“模式”、“外型”和種種“教條”的束縛而獲得真正的自由。出於這種美好的願望,我們的組織不會抑制會員的成長,並且鼓勵會員進步。我們決定使“振藩截拳道”成為另一種類型的組織,它成立的目的是通過追尋李小龍的武術資料,從而得到真理,我們可以從學術上的教材得到,例如:書、文章、錄音帶、錄像帶、專家研討會與個人輔導。決定成立這個組織,是因為我們一直為信念而奮鬥。而這一信念,早在1975年經我允許而把小龍的筆記整理出版的《The Tao of Jeet Kune Do》(《截拳道之道》)時便已提出。當年小龍在整理筆記時,曾嘗試把這部書定名為《Commentaries on The Martial Way》(《武道釋義》),但他當時猶豫而沒有出版。他不太願意出版這部筆記,是擔心他的方法被拿來當作真理或效法的典範及永遠不准違背的教條。小龍逝世以后,我撫心自問,覺得小龍的筆記中所總結的知識是如此彌足珍貴,若永遠封存起來,對世人來說將是無可估量的損失。

  有一個關於佛的傳說:“佛祖傳道,宣揚通過克服自我消除人的自私與彼此仇恨。這時魔鬼出現在他面前對他說:“您已經參透人生之真諦,但如果您把這些真理宣講給世人,是不會有人理解你的。”佛祖答:“終有一天有人能理解的。”這也是我出版《The Tao of Jeet Kune Do》(《截拳道之道》)的願望和對“振藩截拳道”組織的期望。
 

讓爭論開始

  在那些片面執著于截拳道某些理論存在這樣一種趨向、把《截拳道之道》當作“聖經”,首先找出結論,然後便翻開這部書,找到當中相關的一頁作為判斷這種結論。截拳道被描繪成一種僅僅用來學習武術的“理論”。他們背誦著書中小龍所寫的內容:“無形,超越一切形式而又存在於一切形式之中,使用一切方法,又不為任何方法所束縛,其作用無所不在”的那些章節,作為他們論點的依據。另有一些人則稱,截拳道只是一套包含若干有限技術的課程,由於小龍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的武學研究體系便猝然去世,因此截拳道的發展與進化自小龍去世之日起便停止了。以常理而論,上述兩種觀點都有點道理。假如說,這兩種論點中的任何一種可以代表“截拳道”的全部含義的話,那麼小龍當年也無須用心血著成那厚厚的數千頁筆記,來闡述搏擊原則與技巧的本質、在訓練中培養勇氣的哲理、科學的基礎和超越于格鬥藝術本身之上的人生真義了。

  當小龍的武術被人當作成各種元素的簡單組合或折衷混合物時,我感到痛苦。直到現在,我仍遺憾地看到上述錯誤觀念的存在與其負面影響。小龍曾經研究了所有類型的格鬥藝術(東方的、西方的、古典的和現代的),他融合了拳擊、劍擊、柔道、詠春以及其他諸多流派武術的原理與技巧。如果僅僅是將其他流派武技拿來,缺乏創造力地簡單混合,這種做法是我所不贊成的。因為,沒有什麼事物能遠離真理而存在。截拳道是李小龍為擁有兩只手臂兩條腿的人類而創立在原理基礎之上。任何一種技術只有適合這一基本原則,才是屬於小龍的個人表達方式的一部分。這是經過深思熟慮,并以藝術家的技巧和創造性的天賦來最終完成的。這套基本技法,科學和哲學原理,就是“振藩截拳道核心”所要維護的李小龍武術原則。假使每一位理解截拳道基本原理的人都能找到表達自我的獨特方式,那麼,他就應研究他所獲得的各種經驗,吸收有用的而摒棄無用的,並提出自己特有的理論闡釋。當他們找到返樸歸真的階段時候,他們就真正發現了屬於他們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截拳道表達方式。但如果沒有上述基石做鋪墊,一個人是絕不可能到達光輝的頂點。

  如果蒙上天恩賜,小龍今天依然健在的話,截拳道將會有很大改變。但如果我們嘗試去揣測活著的小龍將會給截拳道甚麼新的指導方針,將是徒勞無益的。“振藩截拳道”不會去妄斷它的創始人會採取何種研究方針。“振藩截拳道核心”的一位成員Pete Jacobs對此發表意見說:“妄說這個或那個是截拳道是無意義的,除非今天小龍在這裡才有資格說它是或不是甚麼,其他說法都是解釋而已。如果你寫一本書來展示技法,你將背離小龍的全部立場和觀點。如果你寫一本書來展現小龍的哲學,則每個人的解釋又有所不同。去解釋小龍曾經怎樣做、怎樣尋求改變和自我提高,才是我們所能做的、唯一有用的事。”

  一人有一票,在西雅圖開會的全體成員選擇了“振藩截拳道核心”這個名稱,來作為我們這個組織領導核心的稱謂。採用“核心”這個名字,是因為小龍常使用這個術語來描繪所有的格鬥形式或是“沒有圓周的圓形”。小龍在其書中寫下這些的時候總是談到“緊隨核心,由核心中獲得解放、回歸自由的本源”。“振藩截拳道核心”不像那些級別繁多的武術學校,沒有等級深嚴的管理,每個成員都有相同的權力參加“核心”所組織的活動。“核心”認為本組織每一位成員都有自己對李小龍的熱愛與懷念、描繪與理解以及“一點兒困惑”,都擁有均等的渴望去保存李小龍的武術。不論他們與李小龍共同渡過的時光是長或短,都值得重視及承認。這一點,也是卓有遠見的。

在西雅圖出席組織成立大會的“核心”全體成員一致認為“振藩截拳道”組織的目的如下:

  1、作為推廣及保存振藩截拳道武術及促進對於始創者李小龍的尊重。
  2、根據李小龍的筆記及其親傳弟子的經驗將振藩截拳道武術及科學理論傳播到各武術團體及社會大眾。
  3、作為振藩截拳道包括物理及技術上的訓練、歷史上的基礎、科學理論、哲學及靈性思想上的學問等多方
    面材料之寶庫。
  4、對於傳播有關振藩截拳道武術及其始創者的資料,必須維持高度清晰的水準。
  5、設立會員操守準則以達致各教者之間互相尊重包括與其他武術教者的相互關係。
  6、對於合資格的振藩截拳道教練及修習者作出承認。

  總而言之,“振藩截拳道”組織視自身為知識的傳播機構,借用李小龍的一句話:“核心”既不謀求任何人的讚賞,也不力圖影響任何人朝向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能使一位熱愛並潛心研究李小龍武道藝術的人“開始察覺一切,而不是不加鑒別的盲目接受”時,我們的目的就達到的了。
 

伊魯山度 辭離“核心”

  “核心”就是振藩截拳道的董事局,它不是一個封閉的小圈子,新的成員將陸續加入。在“核心”的成立初期我們失去了一位重要成員,又得到了一位新成員。在參加了1996年1月的“核心”會議後不久,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武館的助教伊魯山度向“核心”請辭,決定以他自己二十多年的截拳道教學經驗去獨立完成小龍當年交給他的重任。他衷心祝願“振藩截拳道核心”,並將同樣地堅持和維護李小龍的武道藝術作為自己的目標,希望近年來出現在截拳道內部的不幸爭吵早日可停止。當伊魯山度辭離“核心”的時候,我感到不理解,此事對我打擊很大,我的調和與解釋也未能挽留他。他辭去的時候,要求以“退休”的身份離開。這意味著“激流勇退”,且他在“核心”的時間實在太短暫了,“退休”這個詞實在不那麼恰當事實上,由於“核心”剛剛創立,“退休”一詞對它的任何成員都是不合用的。

  接著,伊魯山度又提出以“顧問”身份離開,向我和木村武元表示,他願意與“核心”在今後的工作中分享他所掌握的小龍武道藝術知識。出於對伊魯山度多年對李小龍武道藝術教學的豐富經驗,“核心”基本上歡迎他做顧問的,但“顧問”的職務已授與“核心”的兩位成員木村武元和Allen Joe。由於伊魯山度在小龍生前或以後都是“核心”許多成員的師父,為表達大家的敬仰之情,伊魯山度被請求接受“資源顧問”這個榮銜。我們覺得,只有“資源顧問”一詞才恰如其份,也符合他的獨立性的願望。但是伊魯山度卻謝絕了這一邀請。伊魯山度由於其精湛的武技與非凡的振藩截拳道知識,受到他昔日眾多學生的高度尊敬,“核心”永遠歡迎他以活躍或顧問角色加入我們統一李小龍武道藝術的工作。伊魯山度是李小龍截拳道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核心”的大門將依然對他敞開。“核心”熱切希望與其他一切熱愛和尊敬李小龍的人們一起共同推進我們的工作,而並不是用自己的個人方法表達出來。李小龍曾說過:我們不會孤立地工作,更不會去搞那種要求“獨佔真理”而排斥其他意見。我們所尋求的,只是成為一座振藩截拳道知識的寶庫,這個地方正是一個武術家自我發現進程的起點。承認他們自己“振藩截拳道核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對於合資格的振藩截拳道教練及修習者作出承認。

  可能有些讀者會對“承認”這個名詞不大理解,“振藩截拳道”不像一般的武術學校,它不授與段位和証書,任何一位合格的教練或學員在得到本組織承認之前,必須事先得到他教練的考核與認可。有資格考核頒証的教練必須是“核心”的現有成員,盡管在將來“核心”的成員資格將被放寬。當一位學生由他的教練頒証後,才可由教練將其進一步提請“核心”承認。我們確立這種“承認制度”的目的,是便於將來向熱愛李小龍武道藝術的公眾推薦合資格的教練。

“振藩截拳道核心”成員名單:

木村武元(顧問) — 李小龍在西雅圖時期“振藩國術館”的首位助教。
Allen Joe(顧問) — 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弟子。
George Lee — 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弟子,李小龍的訓練器械制造師之一。
嚴萬法 — 嚴鏡海(已故)之子,現從事私人教學,嚴鏡海是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助教。
黃錦銘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入室弟子,現舉辦有關截拳道的研討會與私人教學。
李凱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弟子,現從事振藩截拳道的教學。
Richard Bustillo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弟子,現指導加州IMB學院並在研討會教學。
Larry Hartsell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在加州LAMA學院任教並在研討會教學。
Herb Jackson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入室弟子,李小龍的訓練器械制造師之一。
Bob Bremer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
Pete Jacobs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
Steve Golden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在太平洋西北地區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
Jerry Poteet — 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擔任電影武打設計和從事私人教學。
Tim Tackett — 伊魯山度的資深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
Chris Kent — 伊魯山度的資深弟子,現在加州威尼斯市擁有一所自己的學校。
Tommy Gong — 黃錦銘的弟子,現在加州三藩市從事教學。
John Little — 黃錦銘與李凱的弟子,李小龍的筆記與書籍的研究家兼作家。
李香凝 — 李小龍的女兒,曾向Richard Bustillo學武,現跟隨黃錦銘與Herb Jackson學習。
李蓮達 — 李小龍在西雅圖時期女弟子,迄今沒有教授截拳道。
 

  “振藩截拳道核心”歡迎小龍昔日的朋友與學生陸續加入。我們所感興趣的是通過過去的每一位小龍的朋友和學生的回憶,來不斷改善我們這座“寶庫”的歷史記錄。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核心”新成員的不斷增加,有關小龍當年的工作和振藩截拳道的知識必將不斷得到改善。

李小龍時常將其熱愛的截拳道哲學比喻為水,水有五大特徵:

  1、水的形狀是可以隨著它的容器而改變的,例如:碗、杯及山谷。換言之,它的特質是有彈性的,適應力
    強的,合作性強,及不會堅持己見的。

  2、水是有耐性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亦充滿力量;可以慢慢地侵蝕最堅硬的石頭。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比起
    先聲奪人及過份自信的人更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挑戰。

  3、水在靜止時是清澈的;但當水翻騰洶湧時是污濁及充滿破壞力。所以我們在心平氣和時才能靜心地自我
    思考。

  4、水能衝破障礙,任意地飄流及穿梭世界各地,所以它是不分界限,沒有偏袒任何方面,公平提供服務。

  5、當你與水合作時,它是你的朋友;反之,當與水對抗時,它是你的敵人。膽小的人若然胡亂地在水中掙
    扎擺動,是很容易遇溺;另一方面,冷靜的人在水中輕輕地浮動時,會自然地飄蕩。當面對眾多敵人時
    人們會進入無止境矛盾、疑惑及怨恨,因此溫柔及可信賴的人是較受歡迎及本身能得到內心平靜。

閃光

  當父親李小龍去世的時候,其兒子李國豪年僅八歲。在他們共同渡過的短暫歲月裡,小龍同國豪和年僅四歲的香凝一同遊戲及訓練,渡過了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小龍去世一年以後我帶著他們兄妹倆遷居加利福尼亞州,國豪努力想在伊魯山度和父親的其他弟子的指導下恢復武術訓練,但父親的去世對他打擊是如此之大,以至他無法面對那些父親生前所酷愛的事物。國豪是十分活躍,從小到二十歲,國豪始終堅持跑步、騎單車、器械訓練,像運動員一般保持著驚人的體能。二十歲以前,他跟隨老師及他父親弟子圈外的一位朋友Mike Vendrell練習武術。但幾年後,他終於鼓起勇氣自己回到伊魯山度武功學院,在他父親老朋友的指導下,恢復了中斷十餘載的截拳道訓練。

  他訓練刻苦,成績突出,表現出閃光的才華。很多人希望有朝一日他能繼承父親之衣缽,成為新一代截拳道領袖,盡管國豪自己從沒有把這件事作為他的第一願望。但不幸的是,1993年3月31日,一場不幸的失誤奪去了國豪的生命,人們的渴望也永遠成為泡影。

  我相信生命是由能量與智慧組成的,雖以某種我們所知的方式熄滅,但它始終循環不息。就像那遙遠的星光,當它長途跋涉照到地球上的時候,那顆發出光芒的星可能早已不存在了。我相信李小龍與李國豪父子用生命的能量與智慧化作的不朽光華將繼續照耀我們,推動我們勇敢向前。小龍與國豪父子二人為武術所作出的貢獻及遺留給人類豐厚的武術遺產,我們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努力將他們的事業繼續發揚光大。


▲什么是振藩截拳道


  在過去幾年間,很多人對於李小龍的武學作出解釋。有些將其定義為“求變”的過程,有些則簡單地美其名為“詠春的改修版本”,還有其他出於好意的認為李小龍的武學目標是集各家所長的招式,期望將來有朝一日能演化成對個別練武者有意義的東西。


  由於振藩截拳道組織的成立,這些具爭議性及混亂的定義便不容存在,振藩截拳道只有一種定義,振藩截拳道就是李小龍畢生所學習及教授的技術(包括物理及科學技術)及哲學(包括心理、社會及靈性上的學問)。換言之,振藩截拳道的精要所在是李小龍綜合其畢生打鬥的理論、技巧、訓練方法及思想精神,是李小龍通過武術而達到的個人進化及自我啟發的過程,這過程分別以筆錄(李小龍私人文章及藏書中)及口述(曾經與李小龍相處或學習過的人轉述)流傳及記錄下來。

  也就是說,旁人不能對振藩截拳道莽加詮譯,因為振藩截拳道只代表李小龍本人對以下標題的看法及意見:李小龍的武學歷史及發展支持並由李小龍武術延伸的哲學思想。將武術衍譯為實質招式或精神思想的訓練及健體方法。替李小龍強調及重視的技術提供基本的科學原則。李小龍的生平、武術及事業。



  我們要特別分辨開振藩截拳道這門功夫與及個別學員自己透過練武而由武術所引發的自我啟發過程,但每一位學員是可以自由地利用李小龍的教導或多或少地去幫助他們完這方面的發展。振藩截拳道並不是設定限制或“特定的做事方式”,它亦沒有興趣將練武者定型,它是提倡接受真我。這就像由高山流出翻湧的泉水,等待著任何口渴的旅客去品嚐,假若那位旅客願意的話。鳥兒歌唱,並不是為了促進歌唱技巧,但如果有人喜歡停留聆聽,這是好的。而振藩截拳道希望哪些對李小龍及其武學論點有興趣的人提供靈感及欣慰,振藩截拳道應該被視為李小龍創立的基礎,而並不是個人習武的最終目標。很多人預期可被視為對振藩截拳道作出改變,增加及刪除,直至他們能昇華到無需要任何“招式”或“門派”——包括振藩截拳道。但當到達這個過程時,他們所尋求到的不應該再叫做振藩截拳道。我們應該鼓勵求變,但那些改變的人應該對自己的創新負上責任。當一個武術家以個人理論創造這些改變,這亦不能說振藩截拳道已作廢,李小龍的個人解放哲學思想就好像作為醫生一樣,正如一個醫生常將病人盡快治理好,讓他們能再次站起來。李小龍作為一位老師的基本目標,是讓學生們能獨立,不再需要他或其他老師。振藩截拳道可被視為通過武術鍛練而達到最高個人能力釋放境界的指南。

  一個通過自我啟發過程的人會成為自己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對自己的認知及表現,不能夠因為從學校畢業而停頓。在體驗振藩截拳道的旅程中,我們通過武術的考驗及鍛練,從而得到不斷自我教育思想及成長。在李小龍不斷精益求精大前提下,(利用不同招式但不被招數所規限),由於歷史及哲學的原因,我們只能用振藩截拳道這個名詞來形容李小龍所傳授的武術。雖則李小龍應該將會繼續進步及探索,但我們不能很肯定的知道這探索的方向。振藩截拳道的目標是消除多年來一些關於李小龍及其武術的誤解,以及展示李小龍所遺下的東西其更清楚的一面。為了振藩截拳道的將來,當導師需要教授振藩截拳道時,他們必須只教授來自李小龍的武學。振藩截拳道關心的是李小龍所教導的武學,以及永遠保存及發揚這種武學。

  此致 振藩截拳道的精神


▲截拳道释名


  截拳道,“截”是截击、阻截,“拳”是拳法,“道”是道路、风格,而英文的解释则是“The Way of Intercepting Fist”。简单解释就是“截击拳头之道”,亦即是对付敌人攻击之方法。因为面对的是一个敌人,故截拳道摒弃任何花哨不实用的技巧,是一种真正“打”的武术。而截拳道中的“道”字,除表示一种武术风格外,还包含有“空手道”、“跆拳道”等当中蕴藏的精神修炼之道。

  众所周知,李小龙在大学时修读哲学,他把哲学寓于武术中,就像少林寺“拳禅合一”的。其实从“截拳道”的广东话音,就可以观察出来。“截”的“哲”在广东话是同一发音,而李小龙本身就是广东人。从“截拳道”名称上,还体现了这种实战武术的重要技术理念———截击,就是在对方攻击(动作)将出而未出之际进行截击,亦是中国兵家所云:

“渡河未济,击其中流”之意也!



▲修炼截拳道的目的


截拳道透过锻炼人类天生的身体武器,达到两个目的:

  1、摧毁面对于你的敌人--消除自由、正义与人性的障碍;
  2、摧毁任何纷扰你心灵之物,无须伤害人,但能克服自己的贪婪、愤怒与愚昧。

  截拳道可以开启个人之智慧,她就像火炬一样照亮你的心灵,是一种生命之道,一朝向意志力与控制力的动作。截拳道并非伤残之法,而是一大道,朝向生命真谛追寻的坦荡大道。我们只有在了解自己时方足以看透旁人,而截拳道则是朝向了解自己之道而迈进。学习截拳道绝非单纯对知识的寻求,或是形式化的技巧累积,而是发掘自我不足之根源。



▲只有一种站桩


  “截拳道只有一种站桩,并且要求学员于进攻和防守后尽快返回原来的站桩姿势。”———截拳道不若其它武术有多种站桩(即戒备势),她只有一种。因为截拳道站桩可说拥有尽可能多的优点与尽可能少的缺点,充分发挥出进攻的效率以及防守时的严谨。

进攻方面:截拳道一般把强手、强脚放在前面(通常是右手右脚),而八成的攻击是由前手前脚(即强手
     强脚)发出,故此打击的力量必然较强,同时前手前脚与敌人距离最近,进攻的路线亦必然最
     短(即进攻速度可达到最快)。截拳道站桩的后脚跟微微中跷起,效果就如一个弹弓,随时可
     启动攻击,并且可加强冲力(即增加打击力量)。

防守方面:前后脚差不多成一直线的站桩,把自己的“被攻击面”尽量收窄,从一个平面差不多变为一条
     直线,被击中的机会可大大减少。侧身对敌的站桩,把身体要害移到后手(通常是左手)已可
     大部分防卫消挡范围内,“进攻手”和“防卫手”各司其职,容易而有效。此外,前脚和腿微
     向内扣可起保护裆部要害之保用。

截拳道的站桩(戒备式)

  截拳道站桩采用半屈膝姿势,体重平均分布两腿,两腿之间距离要有良好平衡及舒展感觉。后脚跟微跷以便有较强的灵活性。前脚和腿稍内扣,使前脚与躯干成一直线。

  倚重后手防卫,抬高后手肘和前臂,并靠近身体以作保护。前手握拳准备随时发动攻击,但要与肩臂同样保持轻松自如(练习一段时间后,前手可放低一点)。


▲先出拳后上马的原理


  “欲出拳够重,必须先出拳后上马,[力在拳先]。”一般的武术都是出拳上马同时,这样从“地”借来的力量(打击的力量大部分是从运用腰马借地力而来的)给上马分薄了,不能大部分集中在拳上,力量不能充分发挥。欲尽量发挥打击力量,必须先出拳后跟马步,但这是“违反自然”的,要经过长久时间不断练习才能养成的习惯,截拳道要求学员做到这点。

  “先出拳后上马”除了增加打击力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中途变换攻击路线。因为出拳在先,而马步后来跟上,故当拳在中途而察觉对手已有充分防御,便可以变换马步即时改变攻击路线,达到攻击变幻莫测的效果。

▲截拳道中线原理

  中线是人体外形的几何对称分界线,而由于人体重要器官(如头部、咽喉、心坎穴、裆部等)与人体的重心均接近中线,故此敌我双方都想向对方中线攻击,并要严守中线避免被攻击。

  从自己的中线发招攻向敌人的中线,是最短的攻击线路,故此速度最快;更由于击打中线时,敌人较难卸力,攻击效果更佳,而敌人想闪躲攻击也需要更大的动作,不若打偏时可轻易一闪就成。

▲不消而打的原理


李小龙说过:“看准对方来势,快捷地一闪以避其锋,同时拳近则拳起,脚近则脚起。”

李小龙始创的截拳道追求的武术最高境界--“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的“不消而打”打法。

反击敌人有三种途径,一是先挡后打,二是消打同时,三是不消而打。而三种方法以“不消而打”最难掌握,它要求“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为其难者,自然境界最高。

而李小龙把自己的武术命名为“截拳道”,实在也是“不消而打”“以打为消”的打法体现。“The Way of Intercepting Fist”(截拳道)强调的是截击,于敌人的攻击“将出未出”之际,抢先攻击,“简单、直接、有效”地击倒敌人,恰如古代兵家所说:“渡河未济,击其中流”。

当然在实战中要达到“不消而打”这样高的要求,委实很难,但“难不难”是另一回事,“应不应该”又是另一回事,真正有志于截拳道者,应追求此种境界的。

▲先打后挡的原理


  截拳道是反传统的!————截拳道有很多“反传统”的武术创意,就像“先打后挡”打法。从来没有人规定一定要先挡敌人的攻击后,才可以还击敌人的。
 

  如果我的观察力够敏锐,我的反应和速度够快,我的拳脚攻击路线够短,为何不可以在敌人的攻击“将出未出”或“拳在中途”之际,抢先攻击呢?并同时以护手预先放在将受攻击位置上以作防御吗?这就是截拳道的“先打后挡”的打法,当然要久经锻炼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真正的搏斗是如电光一闪的事,长久纠缠只会在一些夸张的武打电影中才能看得见。截拳道是真正的实践武术,我们必须正视这个事实,使截拳道务求其攻击能够更加“快”、更加“有效”。而充分掌握“知距原理”,则可达到这个理想。

  “短距”就是本身的攻击武器与敌人备受攻击的目标之最短距离,例如,截拳道的前手直拳打击敌人头面,前脚侧踢踢击敌人膝胫,都是运用了“短距原理”。由于其攻击路线最短,所以速度也最快。

▲强手在前的原理


  截拳道八成的攻击是由前手前脚发动的,故应把“强手强脚”放在前面。(一般是比较灵活有力的右手右脚在前。)

  不若其它武术把较弱的手和脚放在前面,截拳道强调应把强手强脚(通常是右手右脚)放前。因为这样可使截拳道在结构上更快,譬如以一般人来说,右手比左手较强,有更好的速度、协调性及耐力,理应尽量运用,但若然放在后面,你便需要更长时间、更远的距离才能击中敌人,这样就使攻击结构上慢了。此外,还会预示了你的动作意向及在转腰发动攻击的一瞬间暴露了你的空档,让对手有机可乘。

  让你较弱的手和脚(通常是左手和左脚)放在后面,当需要其发动攻击时,由于冲力的增加,无疑增加了其打击力量,可弥补先天不足。

  强手强脚放前面,那么就可用最强的武器,并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动作攻击敌人最接近自己的目标,敌人欲消解或躲避攻击的机会便大大减少了。

▲截拳道的晋升制度


  据李小龙说,我国武术的起源虽然十分久远,可惜鉴于国人保守的传统性格,而不能象他国柔道、空手道、跆拳道、西洋拳、泰国拳等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其最大原因是在于截拳道教授方式及晋升制度未能完善化。而且时至今日,我国人仍抱着“弟子未满师之前不能教人”之观念。其实“满师”标准极度空泛。有人教授一辈子拳术,独言无一弟子学齐他的全部技艺;也有人只教他的弟子两三年,便说他已技成,可以任教了;有时不但在同一门派内,甚至在同一师门中也会发生这种全无标准的承诺,因此“满师”与否,往往只凭师父一句话。因此,李小龙自1970年开始,已制定了一套晋升制度,经数年反复修正,这套制度已成为国际性的统一晋升系统,在多个国家中甚至已获“法定”地位。根据李小龙的计划要求,截拳道的晋级可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级:由初学开始,学习各种基本功和基本实战技术,打好坚实的基础。也就是力图让习者在该阶段的练习中,达到虽未必能真正透彻地了解本身所学,但至少能明确地去掌握去运用,以及去传授本身所学的技术于别人。这种情形就如极大部分的工匠一般,他们虽学得一门制造或修理的技能,但对本身所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级:全部将基本技术学齐,并开始学习技击要诀与战术运用等理论素质。达到此级的要旨不在乎习者练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惟必须能练到手法标准,懂得如何去使用截拳道跟人搏击即是。同时,由于日子尚浅,对于传技之应有窍门尚未通晓,故只属“助理教练”级。

  第三级:在这个阶段,拳手可以开始进行专项素质训练,如心理训练、特质训练等,并可以开始练习器械捕击法,或者借着器械中的某些训练课程以辅助拳功之不足。

  第四级:至此阶段截拳道的所有技击手法已经臻于圆满并能运用于实战对抗及搏击之中。脚法及一切下盘技巧亦应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大致而言,截拳道中的整体课程已经完结。此阶段可以说是截拳道拳术中最主要的训练。一个学习截拳道的人其功夫造诣的精深与否,与此阶段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前三个阶段中,截拳道的技术纵然全部熟习,而如不诣对搏之法,却等如得物无所用,如入宝山空手回。而且基本技术即如“工具”,实战即如“使用工具之法”,如不识使用之法,有工具纵何用?故惟能熟练,及至真正搏击之时运用随心。且占快、准、劲、狠四大要素。

  第五级:在此阶段中习者不仅要将截拳法中的徒手技击法及器械搏击法全部学齐,更要一再对技术、功力等苦加研磨,以增加搏击致胜的可能性。之外,对于别派武术亦要开始研究,并找出各门派的独特风格及打斗特点,以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地步,更可由此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境界。

  第六级:在此阶段,大概而言,已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与训练,如今已学完全部课程,而且以后能否成为一大宗师,视其个人在此阶段中的自我修炼而已,这包括对本身技术进一步改进和参加高水平的比赛等。

  第七级:这是“理想中”境界之一。如练习到此种程度,对于截拳道拳理中的各种问题已无须疑问。因为他已经在武学上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而且据李小龙所说,本门将这一级定为高级资格,除最高负责人以外,他已是各级教练在截拳拳术训练上的“模范”。晋升到这一级的拳手,除要经由本门高级教练公开推选外,更要在武学上有一定的成就,加上对本门拳法的辉煌的传播功绩。

  第八级:这亦是理想中的阶段,应该是一位不但对于截拳拳理的修养达到臻至化境的阶段,甚至对一般武术的优劣亦能了如指掌。至此境界,截拳道已非一门技术,而是一种哲理。达到这个级别的拳手可领导本门发展各地事务,即有资格创立自己的功夫馆。

  第九级:理论上,练习者臻此境界,已然大智大慧,而且任何武术对他来说已无神秘可言。到此,可以说是达到了“以武入哲”、“卓然成家”的地步。实际上,只有李小龙一人达到了此境界。

  第十级:这只是理想中的一个虚无飘渺的境界,因为李小龙认为人总有缺点,没有人能达到真正完美的境界。这一阶段注重“法”的修炼,由于这是憧憬中的一个最高境界,故此已非时日可以造就,且“法”之为物虚玄之至,有人可以一朝顿悟,有人可能一世懵懂,故至此境界颇难定一标准,今以此等名衔作为对本门中位高的一种尊称而已。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